□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提出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具体改革任务。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抓好“十项攻坚性任务”。
作为东部制造业重镇,南京如何走在前做示范?9月24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南京市工信局、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国资委、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等多部门、板块走进新闻发布厅,围绕“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详解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的“路线图”。
亮成绩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智能算力规模、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均保持全省第一;累计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4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充分展示全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重大项目引领支柱产业焕新升级,加快实施与中石化、宝武、长安、上汽等企业谋划的一批总投资千亿元的重大转型项目,持续巩固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引领优势,做大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布局未来网络、合成生物、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53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在工信部软件名城评估中排名全国第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16.5%,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
江宁区是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样板,走在全市前列,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近年来,江宁区积极构建“5+4+5”创新型产业集群,分层次布局以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着眼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高水平打造紫金山科技城,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围绕未来网络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目前,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已形成显著的集群优势,累计4年入选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培育7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累计培育数达13家,数量位列全省区县第一;今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累计数为113家,已成为全省率先“突破百家”的行政区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板块你追我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栖霞区出台三区深化校地融合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36个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奖,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评价获优秀等次,南京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获省立项。今年上半年,该区2家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全市第一,入选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通用智能)主承载区。
溧水区作为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板块之一,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核心支柱产业来打造,把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作为优势产业来发展,以储能与氢能作为未来产业来培育,着力构建“1+3+1”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2023年,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产值520亿元、增长16%,整车产量达10万辆,完成产值超100亿元,实现百亿级企业“零”的突破。连续三年新增规模企业超90家,总数达777家,是全市唯一两次入选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督查激励成效明显地区的板块。
重部署
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加快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正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服务支撑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下一步,南京将怎么干?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永实介绍,南京将聚焦特钢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扎实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256个“双百”项目为重点,加快实施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及新材料、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尽快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和产业增量。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建好用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积极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聚焦工业母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再争创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百亿级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群体。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市属国资国企展现积极作为。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马卫先介绍,实施战启航行动,紧扣产业强市战略,推动市属国企全面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战新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30%(同比增长23.7%)。到2025年,监管企业战新产业布局重点进一步明晰;到2028年,力争形成1—2个规模化产业生态,更好发挥国资国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功能作用。
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既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金融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市围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产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全市打造“宁科投”“宁创融”“宁科贷”“宁科债”“宁科保”“宁创担”“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等“宁系列”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股贷债保担”联动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围绕科创企业高技术、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等特点,在宁金融机构推出200余款科创金融专属产品。
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刘云松表示,下一步将围绕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更好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为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增添金融动力。
看落实
板块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奋力推动区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如何进一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发布会上,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具体举措。
栖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郭昌标表示,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大力推动石化、电力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建设金陵石化炼油结构调整系列项目、大唐南电二期项目,重点打造石化、电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做优做强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新型显示、高端装备、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汽车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招引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链主”企业和高能级项目。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锚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高成长性行业加快布局,全面助力南京市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通用智能)主承载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贯通式成果转化体系,持续释放创新驱动效应。“我区将举办三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会议,会上将与南大、南航、南中医等高校签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业发展等20余个项目,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郭昌标透露。
近年来,江宁区紧扣打造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行区进行系统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宁区副区长吴凌尧表示,下一步江宁区将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推进南瑞“双千亿”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焕新转型,促进高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空天经济等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国家级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实施“创新引擎驱动”工程,强化“紫金山实验室三次方创新模式”路径推广,依托麒麟科创园“中科系”院所以及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一批产业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裂变链条。
溧水区副区长陈建宁表示,下一阶段,溧水区将围绕新能源汽车主导产业,重点推动长安、等龙头企业向基地型、总部型发展,鼓励整车生产企业导入和研发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新车型、开展换电重卡示范应用、加大跨境出海等。围绕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围绕储能与氢能未来产业,推动诚志液氢加氢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力争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储能与氢能未来产业规模分别达到600亿元、100亿元、155亿元、170亿元和100亿元。
——延伸
积极打造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个关键词读懂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南京服务业新体系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南京发挥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也明确提出“打造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近年来,南京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能级及区域辐射力,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2%,位列全省第一。
当天发布会上,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贾尚斌介绍,立足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南京将重点围绕“融合”“提质”“育新”三个关键词,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南京服务业新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新优势新动能。
第一个关键词:融合。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62家企业园区被认定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单位,其中,国家级试点企业1家(苏宁易购)、省级试点企业50家。接下来,全市将进一步拓展“两业融合”应用场景,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实现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第二个关键词:提质。持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更优供给。接下来,全市将进一步加快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研究出台支持商业演出、体育赛事、会展商务等促进消费繁荣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大养老托育、居住服务、家政服务消费供给,加快推动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升级。